用红色资源涵养初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
一、工作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对于共产党人而言,红色基因是信仰,是忠诚,是追求,是自强不息、无私奉献、无怨无悔。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始终牢记我党的性质和宗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传家法宝,是我们锤炼党员品格、强化党性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我们在实践中守初心、担使命的内在要求。立信校史上也有很多令人难忘的红色记忆、脍炙人口的红色故事。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优势,融入立信校史,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重维度充分发掘和利用红色资源,以涵养初心,勇担使命。
二、做法成效
(一)发挥专业优势,推进红色文化研究。上海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早期驻地,是见证中国共产党人初心的地方。为了有效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的感染力和有效性,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举办多次高端学术论坛,如:2019年7月,举办“上海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论坛”;2020年11月,举办“历史、现实、未来——‘四史’教育与立德树人学术论坛”;2021年5月,举办“延安精神与新时代的人生观” 主题论坛。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红色文化、“四史”学习教育、延安精神等进行深入探讨。论坛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网、上观新闻、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媒体报道,具有一定影响力。学院教师积极参加论坛,从党史、新中国史研究的角度,探究红色文化的资政、育人功能,通过红色文化的学习以提高党性修养,并围绕论坛主题开展相关理论研究,撰写了《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与高校思政理论课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等理论文章。
组织部分师生开展“行走课堂”,学习革命历史,感悟红色力量
(二)红色文化进课堂,培养时代新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合思政课教学实际,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带有问题意识的翻转课堂、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实践教学、凸显大学精神的校史红色文化资源发掘等,都是体现红色文化育人价值,培养时代新人的有效路径。马院尤其注重对红色校史资源的有效挖掘。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入红色校史,比如:著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曾在“立信音乐训练班”执教,以培养抗日爱国音乐专才,并创作大量抗战歌曲来鼓舞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老师在讲到抗战时期的“华北事变”时,便穿插播放《黄河大合唱》中《保卫黄河》篇章的影音资料,并讲述冼星海与立信的渊源,既能调动课堂氛围,同时也能引发学生思考。结合爱国歌曲的产生背景、歌词内容等展开相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实践课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走进校史馆、上海档案馆等地查找立信校史资料,挖掘梳理红色资源,汇总编印立信红色资料集,排演红色校史小短剧,撰写实践报告,并在课堂展示汇报,引发学生共鸣,培养荣校爱校意识。2021年,《红色校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荣获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指导学生在思政课堂展示红色校史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三)理论宣讲进基层,助力红色文化传承。理论宣讲是连接理论与实践、政策与群众的桥梁,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关键环节。学院先后成立“四史”学习教育讲师团、党史学习教育讲师团,鼓励教师积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学生、走进基层,通过理论宣讲将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真谛传承下去。马院教师多次应邀到共青团上海市委、徐汇区漕河泾社区、松江区九亭镇九城湖滨居委会、上海大学等,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五四青年必然的政治归宿》、《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家风》等主题,开展宣讲,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并专门推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诚信》系列党课。近三年来,学院教师在校内外共开展理论宣讲100余场。
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开展红色文化主题宣讲
(四)共建红色教育基地,提升党性修养。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进行政治锤炼的必修课。学院党总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始终把红色文化贯穿于新时代思政教师队伍党性教育全过程。积极与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共建,为学院党员党性修养提升创造条件。在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建立党性教育基地的基础上, 2019年5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与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正式签约,共建党性教育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20年7月,在浙江诸暨俞秀松纪念馆挂牌成立“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这些红色教育基地中所蕴含的红色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是砥砺党员教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不竭精神动力。学院四个党支部多次组织党员赴教育基地学习,带领学生到教育基地考察,组织师生在基地开展红色诗歌朗读、观看红色实景剧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党性修养,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共建党性教育基地,组织青马会学生参观学习
(五)开展主题特色活动,推进红色文化教育。主题党日作为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载体,是党支部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的重要形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各基层党支部围绕“红色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师党支部赴上海渔阳里共青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开展“寻红色源头、找革命初心”学习党史国史主题党日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师党支部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陈列馆旧址感悟党的初心使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党支部赴中共上海地下组织斗争史陈列馆暨刘长胜故居参观学习。各支部还开展了“诵红色家书 讲红色故事 唱红色歌曲 传红色基因”等特色活动。
支部党员合唱红色歌曲,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活动
三、经验启示
(一)理论研究与党性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把红色文化研究作为理论学习与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近年来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先进性: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年第5期)、《传播红色火种:俞秀松的上海往事》(《档案春秋》2019年第7期)、《俞秀松与陈独秀的历史交往》(《中共创建史研究》2019年第4辑)、《中国共产党早期三次会议与建党伟业》(《党政论坛》2020年第3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思想政治课研究》2019年第5期)、《救最大多数劳苦群众》(《解放日报》2021年2月23日)。
(二)党史、校史资源资政育人相结合。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研究,把学习“四史”作为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同时创新性的将红色校史资源与党性教育、思政课教学相结合,构建校本文化教育教学实践体系,探索校史资源资政育人的实践机制,用“身边事讲革命情”,有效提升思政工作吸引力与亲和力。
(三)课堂内外相结合。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使命出发,遴选学院骨干教师,成立青马会理论顾问团、“四史”宣讲团、党史宣讲团。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拓展思政课实施方式,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与此同时,通过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俞秀松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的共建,走出校园、走进基层,拓展了教育平台,丰富了学习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