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背景
2017年中组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党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中组发〔2017〕13号),指出所有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中外校际交流项目,均按专业分别设立中外合作办学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是中外合作办学必备条件,作为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年检年审、评估考核、管理监督的必查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金融科技学院 金融工程(中美合作)系师生融合党支部王江盼工作室,为了更好地传承高校红色基因不忘立德树人使命,当好“引路人”,当好“筑梦人”,当好“知心人”。
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是指能反映中华文明永恒价值的特征、与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贴近、与民族共同利益和福祉相契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系列重大成果的基本精神相呼应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
金融学科文化是金融学科领域特定的学术观和方法论,包括学术传统、价值理念、群体风范、学科理论体系、技术专长、论文著作等,是学科成员在拥有自身学术价值观和学术特质的同时所共有的一种行为准则、治学精神和内在力量。
为了更好地传承红色金融文化,特别是金融工程(中美合作)项目如何更好地进行文化自信的提升,支部打造“红色小炉“平台,推进“王江盼”工作室项目建设。通过建设红色金融课程、口述红色金融史、红歌大联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特色主题活动,着眼于提升师生的家国情怀,筑牢文化自信,充分发挥教师引路人的作用,着力做好新时代知识分子工作,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务实有效。
红歌大联赛
做法成效
以“红色小炉”为平台,通过红色金融课程、口述红色金融历史竞赛、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三课堂”路径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又体现出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差异,让广大学生从金融学专业的角度接受红色文化的滋养和熏陶,使红色金融文化所代表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廉洁奉公的优良传统作风成为当代金融人才的不懈追求和不竭的精神动力。
王江盼“红色金融传承”主题报告
师生口述红色金融史
1.建立“双师同堂”课程团队师资库
红色金融课程的师资主要由来自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上海科技金融博物馆、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3家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校方教师占比至少达到50%),所有教师需通过备案审核,学院给每位教师设立师德档案,形成“双师同堂”课程团队师资库。
2.建立“双师”型中美教师跟课制度
系部安排优秀的正式党员教师,全程跟听美方外教课程,帮助外教教师熟悉学校规章制度,维护课堂纪律,辅助其完成教学任务;协助外教教师正确把握课程思政方向,丰富课程思政内容,把好意识形态关;指导外教教师按照学校相关要求做好教学文档,包括教学大纲、试卷等的编制和管理;负责核对课程试卷成绩,作为核对人在试卷上签字,对成绩准确性负责;负责录入课程平时成绩、期末成绩,按照学校要求归档试卷等教学材料;做好随堂听课工作记录,整理出电子版课件,收集有用课程素材。目前系部党员教师,已跟听4门外教课,形成周报、月报等20余份。
浦东党史学习教育走进大学活动
3.讲好“红色金融”故事
红色金融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开办的银行和信用合作社等机构以及发行纸币、开展储蓄信贷、代发公债等金融业务。红色金融萌芽于大革命时期的农会、起源于土地革命时期以赣南闽西苏区为代表的根据地,伴随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陕甘宁边区得到传承发扬,并与中国革命进程同步,燎原于各解放区,最终以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为基础,合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同时,红色金融事业迈向新的发展征途。王江盼工作室以“红色小炉”为平台,录制了33个10-15分钟的“微党课”视频,为广大在校大学生讲授红色金融故事。以“发展对象培训班”为平台,开展了师生口述红色金融史比赛、红歌大联赛。
4.建设红色金融课程
“红色小炉”平台,注重挖掘培育“红色金融思想、红色金融家(代表人物包括毛泽民、曹菊如、莫钧涛、黄亚光、高捷成、朱理治、曹根全、董必武、南汉宸)、红色中央银行、红色货币发展史、革命根据地金融史、红色股票、抗日根据地货币斗争、金融治理与金融伦理”等系列样板课程,课程组织形式采取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媒体(即第一、二、三课堂)3种形式;授课对象为广大在校大学生。支部选派师生代表到井冈山接受井冈山革命金融博物馆与井冈山市委党校组织的相关培训。
5.打造榜样课堂,成立金科云社团
打造“榜样课堂”,推动人才培养工作开展,以小课堂的形式,开展专业课学习,深造留学等主题活动。党支部书记王江盼牵头成立了学校少有的学术性社团——金科云社团。社团针对本学院的计算机语言python,Java等各项专业课程进行课外的深度挖掘,并对国内外瞬息变化的金融动态和各类金融科技赛事进行跟踪分析,将数据共享给每位社员,定期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的汇报与分享,在交流成长中寻求科技创新思维的碰撞,号召社团成员参加各类专业赛事,以学赛结合共提高的形式锻炼对金融科技专业知识的更深层次理解,让同学们学有所长,乐在其中。指导学生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海市二等奖,2021年北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二等奖,多个双创项目获奖,授权多项软件著作权和申请发明专利等荣誉和成果。
井冈山革命金融博物馆调研
经验启示
1.师生融合,育人工作润物细无声。通过“红色小炉”项目组织和策划录制“微党课”、师生口述红色金融史,红歌大联赛,党员教师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也更容易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及其学习的兴趣点,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学生更愿意积极主动学习、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达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2.突出特色,打造全域融合式党建新格局。“红色小炉”项目,立足中外合作办学特点,突出“中国特色”和“国际特色”,构建全域融合式党建新格局。基于“第一、二、三课堂”的全域构建“意识形态+中外合作办学”、“基层党建+中外合作办学”、“党风廉政建设与党内监督+中外合作办学”、“统战工作+中外合作办学”融合式党建格局,努力从物理捆绑递进到化学反应,扎根中国大地开展中外合作办学。
3.协助外教正确把握思政方向。“红色小炉”项目优选选择正式党员作为助教,全程跟听外教课程。授课前,中方助教对外教课程使用的教材,进行意识形态审核,如有问题及时调整教材,并推荐与课程匹配度高的中文教材供学生参考。同时,对外教的身份进行审核,要求外教提供简历等信息;授课中,助教对外教课堂全程跟听,对外教的三尺讲台进行政治把关;课后,协助外教与学生沟通答疑。
4.加强实践学习,做好统筹规划。“红色小炉”项目,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结合新的时代特点发扬革命传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部教师赴井冈山革命金融博物馆实地调研,参加上海科技金融博物馆组织的“百年革命●金融里程: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特展”上海特展活动,王江盼同志作主题报告,参加浦东党史学习教育走进大学学习活动,使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